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

在破折中翻身

這是林彧的第五本詩集,距離前一本詩集《戀愛遊戲規則》(台北:皇冠,一九八八)出版,已有二十九個春秋。這將近三十年間,詩人林彧何以嘎然斷弦?這黃金一般的三十年歲月,林彧的輟筆,讓喜愛他詩作的讀者悵然,讓曾經對他有所期許的詩友愕然。他的詩寫得那麼好,為什麼就停筆了?

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

《晚秋夜讀》時間越來越傾斜

我所有閱讀過的書,最後都會捐贈給政治大學台文所圖書室。那裡是我記憶的歸宿,也是我日常生活存檔的地方。每次收到贈書,或是我購買的新書,都會在扉頁上簽上自己的名字,並且押上日期。這樣我就可以提醒自己,什麼時候與新書的第一次相遇。這是我的習慣,只有知道日期後,我可以重建最初翻閱新書時的某些感覺。如果說這是歷史研究者的脾性,也應該可以接受。對於時間的敏感,對於記憶的珍惜,從我大學時代就慢慢養成。在閱讀上,我是雜食主義者。在藏書的行列裡,並非只有文學與歷史的專書,也會有許多涉及社會學、政治學、文化理論的書籍。英文有一句庸俗的話: You are what you eat. 最淺白的翻譯是,你吃什麼,你就長成什麼。從我藏書的內容,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這輩子我會長成這個樣子。我的思維方式與書寫途徑,無疑就是一本書一本書累積起來。透過閱讀,我可以窺見社會的一角,也可以察覺時代的一抹。閱讀帶著我走出孤獨的研究室,也帶著我走入這個社會的活動。

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

河神,祢的名字是……

二○一四年下半,在一次的座談會中,萬康提及了估狗地圖中的街景服務,顧名思義,此物讓人坐在電腦前或握著智慧型手機便得漫遊四方。當然,我並不打算以街景服務取代我至今為止的踏查辦法,身在真實環境中,甚至接受酷暑豔陽或隆冬冷雨灌頂洗禮,這些對周遭的覺察與體悟並非扁平畫面所能取代,街景服務於我,是如同萬康所做的,是種穿越時空之法。
萬康說他開街景服務,是為了看喵子。喵子,以萬康的叫法要念作「喵祖」,這一打遍萬康家附近街巷稱王的麒麟尾異貓,卻於二○一三年下半猝然癱瘓乃至離世,太突然了,甚至不及留下一幀照片、些許牠曾來世一場的證明,萬康上窮碧落下黃泉,到末了,竟只能由街景服務去覓喵子身影,街景服務更新不勤,景物往往還停留在數年前,許多消逝之物因此得以留存,在街景服務中的他家後門,半點不難的找到了草原雄獅似閒臥的喵子。

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