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

召喚河神們的巫師──《舒蘭河上》

舒蘭河若果真有河神棲居,我願意祂是位女神。
閱讀謝海盟《舒蘭河上》,總讓我聯想《詩經》:「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。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」日本漢學家白川靜認為〈蒹葭〉乃先民祭祀河神詩歌。「伊人」即河神,信眾思慕,雖溯洄從之,然道阻且長,神蹤難追,終究不可得見。於二十一世紀高開發台北市追跡隱沒數十年的河,其艱難度如同尋找詩中迷濛的女神。

幾年前於書店乍見舒國治先生《水城台北》書名,不禁替台北感到不好意思。水都威尼斯或江南水鄉的依巷傍水人家,河渠縱橫,橋來橋往,才堪冠個「水」字。乾巴巴灰土土的台北,夠格嗎?

待拜讀舒哥大作後,恍然大悟,台北確實曾是水城,只是我沒趕上。為了生活舒適,台北人廢棄農田塘埤,厲行開發,灌溉大圳大排小溝小渠失去效用,索性填屯遮蓋闢建房屋、馬路。例如舒蘭河,由河變成路,改為街,段段裁截,最終撤去街名。日久天長,人們遂忘了河神名字與身影。

不才如我只將《水城台北》當懷舊散文泛泛讀過,但同一書卻啟蒙1986年次編劇作家謝海盟,立志全面踏查台北往昔水路。她依據舒哥、洪致文著作,日本人、美國人製作地圖文獻與相關照片,以「某路某段某巷某弄」精準標記地理位置(我閱讀時不得不打開網路地圖輔助,否則那只是一堆麻亂數與字)搭配「建、改、併、廢」精確年月日,逐條述說瑠公圳、霧裡薛圳、上埤、舒蘭河等古圳渠生命史。連續五年每天五小時以上穿街走巷,不分晴雨颱風不間斷的毅力與腳力,獲第十七屆台北文學年金計畫獎助,寫出這本厚達三百頁十五萬餘字大書。

挑選這題材或許與海盟教育養成有關。童年「山林式」自由野放與文藝家族開明教化(參閱《學飛的盟盟》),令具亞斯伯格特質的她薰陶出一雙慧眼,能「透視」街巷地面,直見隱藏於下的水路遺址。她簡直是召喚河神們的巫師。

不過,此書所述不只河的星塵往事。沿河行,遇即筆錄台北人逸事,如海華大廈王小棣黃黎明的慟、如意新村舒暢小苗的奇、郭松棻筆下溫州街文惠鐵敏的情。走過事發地點,即挖掘曾震撼社會,卻於記憶暗處淡去的燒、殺、搶、騙重大案件,如李師科搶案、瑠公圳分屍案、鴻源機構吸金案等。

更回顧私人史並近距側寫親友,為文藝界補充軼聞(原來侯導唐諾天文天心都嗜玩寶可夢)。另不乏對大巨蛋、太陽花、社運、時事的批評。內容駁雜,大跑野馬,有敘有評有怨。我覺得此書好看就在這個「雜」,不正是一部台北庶民史、往事追憶或首都夢華錄?

忘記河的名字,是因為人忘記昔日依附溪河的生活,忘記與河共存的前世。河神始終凝視台北人的愚行迷失,默默不語。幸而有謝海盟這本《舒蘭河上》,從此將名字還給河神,將河神還給台北人,將台北人還給他們自己。

◎苦茶/文 
──全文見於聯合報【書評〈散文〉】
(看更多)
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